法治日报记者 马艳 法治日报实习生 陈晓霞 法治日报通讯员 唐萍霞
近年来,低空经济发展迅速,民用无人机“黑飞”导致扰乱航空秩序、威胁公众安全等案事件时有发生,对机场航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机场公安局了解到,近年来,广西机场公安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聚焦无人机侦测难、反制难等突出问题,创新运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全面提升机场净空保护区无人机防控能力,为航空安全筑牢安全屏障。
坚持群策群力破解发现难
“无人机在净空区升空可能导致空难,不能私自飞无人机,发现别人在净空区飞无人机时,要及时劝阻或报警……”6月底,南宁市江南区一家学校组织学生来到禁飞区警示标示牌前,向学生宣讲相关规定,动员学生抵制无人机“黑飞”扰航行为。
无人机升空容易、隐蔽性强,尤其夜间易与民航飞机、星星等混淆,给人工发现和识别带来诸多困难。为破解这一难题,广西机场公安主动想法子、探路子,坚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构建“人防+群防+技防”立体侦测预警反制体系。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防群治在破解“发现难”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无人机起降阶段相对容易被发现的特点,广西机场公安推动广西8个机场出台禁飞区“低慢小”升空物违法违规飞行举报奖励办法,发动机场周边群众举报违法飞行行为。同时,在禁飞区设立300多块宣传警示牌,并通过日常走访、发放张贴宣传资料两万多份,广泛开展机场净空安全宣传,发动群众监督和举报。
2023年11月,施某举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附近某单位有人飞无人机。广西机场公安局当即核查处置,对违规飞行者给予处罚,举报人施某也得到奖励。近年来,广西机场公安收到6条群众举报线索,均得到有效处置。
在技术层面,广西机场公安推动机场配备雷达、光电频谱组合侦测设备,系统实时预警;开通民航无人机扰航警情系统实时管控,提升对无人机的探测能力。针对夜间识别难题,多次开展夜间侦查实验,总结出夜间辨别无人机的技战法,同步加强观察哨数字望远镜和肉眼识别无人机训练,提升夜间发现能力,有力维护了机场正常运营生产秩序。
建强专业队伍攻克反制难
机场净空区域电磁环境复杂,空域环境要求高,拦截无人机容易造成次生伤害,无人机反制需兼顾航空与地面安全。广西机场公安积极构建专业处置体系,建强专业反制队伍,打造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反制样板。
记者了解到,广西机场公安与科技公司组建联合处置无人机专业力量,并邀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低空安全研究中心专家到场指导,开展法律法规、基础原理知识、飞行技巧、侦测反制设备实战应用培训,进行多类别的无人机侦测试验,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以机场应急综合演练为契机,联合机场、空管等单位修订《机场无人机扰袭案事件处置程序》,在重大勤务期间成立联合防控工作组加强巡防,确保随时发现、及时处置。
开展实战训练演练是提升专业队伍能力的关键。广西机场公安联合多部门开展大型无人机“红蓝对抗”演练,模拟无人机非法入侵机场净空区场景,从侦测预警到反制拦截全程演练,严格的实训实练,使无人机反制力量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2024年2月,卢某携带孩子在某机场附近操作无人机。该机场无人机反制力量发现情况后,迅速妥善处置,及时消除隐患,涉事家长被依法处罚。
强化风险防控打造新高地
今年7月,广西机场公安牵头联合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低空安全研究中心、民航广西空管分局、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南宁机场净空保护区无人机防控联合工作室。该工作室开发使用的一体化探测平台,通过整合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全区机场有效联动,形成机场净空保护区无人机防控综合态势“一张图”,提升了整体实战能力。
为推动防控能力升级,广西机场公安把握科技兴警的战略契机,持续深化无人机防控体系建设,打造无人机防控技术新高地,推动在南宁试点应用,加快形成可复制的“广西样板”。
善学善成,活学活用。广西机场公安还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先后赴北京、浙江、江苏、深圳等地考察学习无人机防控工作成功经验,了解掌握前沿技术,及时加以消化吸收,结合广西机场的实际抓好落地应用,着力打造广西机场净空保护区无人机防控技术新高地。
据介绍,广西机场公安将持续巩固无人机防控成果,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强化无人机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广西机场净空保护区无人机防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航空运行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盈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